月球上的獨場秀。




欲推介一部乏人問津的 “獨立佳作”,猜想若以 “票房猛片” 為例作對比,大可一博 “高低立見” 之效,進而突顯其 “被低估” 的優質。

同屬科幻作品,“票房之王” James Cameron “十三年磨一劍” 的《 Avatar 》燒掉了逾 2 億美元但賺回了逾 16 億美元( 數字持續上揚中 ),破自家紀錄也強勢問鼎奧斯卡;而 “燒錢名導” Michael Bay 的《 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 》亦狂燒 2 億美元並博得滿堂彩( 倒彩 ),外加《 金草莓獎 》7 項入圍的 “實質肯定”。相較之下,“搖滾變色龍” David Bowie 之子 Duncan Jones 僅耗時 33 天、耗資 500 萬美元,即可拍出讓人贊嘆的首部長篇作品《 MOON 》( 2009 漫遊月球 ),堪稱 “量力而制” 的好典範。

毫無疑問的,現今影壇確是電腦特效( CG )當道,而縱使太空艙外的實景呈現讓 Duncan Jones “必然性” 的加入 CG 陣營,但他還是采以其縱橫商業廣告領域所擅長的 “模型技術” 為主制方向,搭建完整而考究的 “月球基地” 作實地拍攝,除了可省些資金,也更具 “實拍” 的感染力。

涉獵科幻元素的獨立制作,要拍出讓人嘩聲稱許的奇觀,普遍上總被視為 “不可能的任務”,因而聰明的布局,自是先決條件;畢竟要抗衡高姿態的 “硬科幻” 巨制,也惟有強化 “軟科幻” 形態的人文科學元素,才是 “至少突破既定敘事框格” 的上策。

《 MOON 》的劇情乃講述人類在月球背面發現了一種巖石,它可直接吸收太陽的能量,並可提煉為氦三同位素( helium-3 )的礦物;而為了開發新興能源,宇航員 Sam Bell( Sam Rockwell 飾 )被派遣駐月亮上所建立的基地,進行采礦工作,陪伴其側的也就只有照顧其起居飲食的電腦機械人 GERTY( Kevin Spacey 配音 )。

3 年的合約即將屆滿;在這離地 25 萬英裏的 3 年光景裏,孤寂的他只能倚靠與愛妻透過視訊電郵的聯系,來支撐苦悶的生活,並一心倒數著重回地球與妻女團聚的日子。可是,就在他期待著 “回鄉” 的前兩周,因著遭遇異象及幻聽的攪擾,而在一次出勤采礦發生了意外,並在陰差陽錯之下,驚悉原來所謂的 “3 年合約” 實為 “復制人的壽命時限”,而自己正歷經一名采礦復制人的 “末期”,最終的下場是將被焚毀;同時,當他獲知對於妻女的記憶乃循環設定,實則愛妻已逝世且女兒已屆 15 歲,震驚的他更是陷入了比等待死亡更揪心的悲憤之中 ⋯⋯     

片中的 “月球工業有限公司”,可謂現今病態社會 “人權貶值” 的投射,他們為了節約成本,而在真實的 Sam Bell 回到地球後,大量生產 “用完即棄” 的復制人,並在他們的大腦植入定格記憶,讓他們接連枉抱同一個 “虛假的信仰”,在鄉愁縷縷的月球上讓同一個靈魂死了再死,盡顯喪良失德的人性衰敗。

而影片在 “制造物” 的生化塑造部分,則註入了虛實難解的情感;戲中對扛的 “新舊 Sam Bell” 從最初爭辯誰是 “本體”,到於密室驚見批量生產的 “自己”,一路相遇、相知,到最後 “舍己救己” 的相救過程,再加上以圖標表達情緒的 GERTY 念情相助,縱然過於理想化,但內斂的情感,還是在空寂的艙間竄跡,點滴攻心。

姑且不去挑剔此片在月球引力等物理基礎的細節呈現是否有所疏忽,惟其基地內外設置及呈現的逼真程度,著實不遜於一眾 “堆金砌勢” 的大片,而其 “人性化” 的復制人橋段,亦兼備幽默、悲情及討伐之元素;初段 “懸念戲碼” 的鋪陳更是精細有致,從 “面對自己” 到 “面對死亡” 的成梯式探索,寓意深遠。

另外,據導演透露,此片乃是他為自己仰慕已久的 Sam Rockwell 所度身訂作的 “獨場秀”;其中動粗打罵及乒乓球較勁的兩段 “同人同場演出”,確實精準地演譯出 “兩個階段” 復制人的 “兩極態度”,稱之 “影帝級演出” 實則不過譽,可惜最終還是因作品太小眾而委身 “遺珠” 行列。



【 刊於:7-2-2010 | 星洲日報 | 快樂星期天 | 眾聲喧嘩 】
SUBSCRIBE | 訂閱此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