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造的人性迷宮。
高明之作《 INCEPTION 》,是近年極少數讓人看罷百思腦漲,卻又甘於繼續為之魂縈夢牽的 “悖論性” 影片之一。有人覺得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很聰明”,善於把簡單的故事結構復雜化,卻又未讓人感覺故弄玄虛;當然,也有人覺得他是在 “賣弄聰明”,從造景到敘事,設置一個開放式格局讓全民瞎猜,把未解之謎拋向觀眾,造就拉擡票房而記憶保鮮的 “持久爭辯性” 多面體。然而事實大概就只是,此導演非彼導演,因其鮮明的 “沒那麽簡單” 風格,讓人難免 “想很( 太 )多”。
無論如何,在爭議中尋求解答的當兒,“造夢者” 其實已有意無意地讓觀眾都 “變聰明” 了!除了帶入一拖拉庫對部分觀眾而言相當罕用的詞匯,比如出自宗教術語的 limbo( 指處於混沌或不安定的地獄邊境 ),而後被 “學聰明” 的人借用作 “未知或不明朗事物” 的形容,乃至有人把珍藏的 “信物” 轉喚 totem( 圖騰 )等;也讓熱衷於抽絲剝繭理出( 大概只有導演才理得清 )實情的思維激活者,在鉆研劇情及剖析夢層的同時,“意外” 增廣不少學術性的知識。
比方說,有影迷察覺並 “制頻” 點出影片的配樂乃取自 “法國小雲雀” Edith Piaf 的《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 不,我無怨無悔 ),惟進行 “緩奏” 處理;而導演在隨後 “解碼” 之時,除了坦承確實引用此經典歌曲,亦指出將此重點配樂用於首幕及尾場,乃比擬摩比烏斯環( Möbius band )作劇情的前呼後應。
根據資料教學,若在 “摩比烏斯環” 中間畫線再沿線剪開,並不會變成兩個環,而是形成一個大環;需動手 “制環” 驗證與否,悉聽尊便,惟單就字面解說,確也透露出影片其中一大可能性,那就是 “已發生” 的事( 夢 )“正循環上演”!意既影片的一開始就是夢,我們都在 Cobb( Leonardo DiCaprio 飾 )的混沌狀態裏,共享他的悔恨夢境;乃至整個夢旅的現實外層,或許只是 Cobb “進行式” 的心理療程,而事實上他乃滯留於悲傷之境,乍醒非醒地編織著 “夢中夢”,自圓一個與摯愛偕老的奢夢章節。
關鍵在於似含隱喻的精句,首先是扮演其嶽父的 Michael Caine 於初始即懇求女婿 “回來現實”;再來有 “建築師” Ariadne( Ellen Page 飾 )告戒 Cobb ,當他越深入探索 “置夢目標” Fischer( Cillian Murphy 飾 )的腦海,形同眾人越陷於他( Cobb )的設想,仿似說明了兩者的懊悔心結折射交織;然後是 “試藥” 時駐守於鴉片巢穴的老年人意有所指: “他們( 群睡者 )是前來被喚醒的,因為他們的夢境已成現實,你( 直視 Cobb )又哪有說服力作辯駁?” 另外就是 Cobb 及 Saito( 渡邊謙 Ken Watanabe 飾 )處於不同夢層且氛圍有異的三度相同接話: “你想要成為滿腹遺憾的老人,孤獨地等待死亡嗎?” 頗具 “鏡中觀己” 的意象;再倒敘回想其愛妻 Mal( Marion Cotillard 飾 )幻變邪惡投影槍傷 Arthur( Joseph Gordon-Levitt 飾 )的第一章,她載怨嗆聲: “如果你在夢中受傷,將在現實的回憶中悲慟” ,這,可會是殤逝的 Cobb 的醉夢心聲?
而如果你也覺得影片由始至終皆是 Cobb 的 “清醒夢”( Lucid Dream ),那所謂的疑惑大可擺邊去,省得三千煩惱絲速添數根白發;至於抱持 “看大片” 心態入戲院( 而又沒睡著也不想讓腦筋太操勞 )的年輕觀眾,則大可瞎想自己闖入了一個 “電玩世界”,以求勝心態思索破關提示,搞不好亦可理出另一番論點。
至於依據循序漸進的劇情 “合理化” 破解疑惑的觀眾,觀影後透過大大小小管道聽到看到或聊到的所有 “可能性”,是皆通或待解還看個人設想,反正只要解析有致皆可成立;但無論如何,奉勸你也別太堅持於自己的解套想法,因為縱使像我得倚靠 “金睛火眼者” 的 “告密”,於第三度觀賞之時才察覺原來服裝設計師所言 “小孩服飾有差異” 非指上衣而是鞋子;並且看到了眼尖影迷組圖點出 “夢中” 的 Cobb 無論舉槍或握拳等動作,皆巧妙遮掩左手,似是刻意混淆夢( 戴婚戒 )與現實( 除婚戒 )的鑒別,企圖營造欲蓋彌彰的遐想;但這種種跡象卻還是無法鑒定 Cobb 回到現實與否。因為若是 Cobb 早已 “違禁” 讓回憶侵蝕夢境,那絕大部分觀眾最關心停轉與否的陀螺,已屬他的 “夢中物”,與子女團聚的美景亦為造夢。
而恰如片名,整部戲或許就是導演置入觀眾腦中的 “INCEPTION”,一座投影向人心險惡、思想易於走偏的 “人性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