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我的童年回憶 ⋯⋯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屬於那個年代的玩具,而動畫片《 玩具總動員 》( TOY STORY )系列對某些人而言,可謂象征著人生的一段 “成長祭”;首集誕生於 1995 年,4 年後推出續篇,再於 11 年後方釀出第三部曲,單是 “年數” 已足以讓追隨者思潮翻湧,心有戚戚焉。

畢竟是 15 年前的事了,我也忘了當時究竟是在已 “入土” 的大戲院觀賞,抑或透過電視頻道首看《 玩具總動員 》,惟早前確是為了 “溫習記憶”,而特地到影院觀看披上應時新裝( 3D 科技 )的二合一 “馬拉松放映場”( Toy Story 1 & 2 Double Feature ),才發現原來首二集的精華全仍歷歷在目;隨後觀賞第三集作品,更被終場一幕牛仔伍迪( Woody )告別主人安迪( Andy )時,遙呼的一句: “再見了,拍檔 ⋯⋯”( So long, partner )撥動心弦,先是狂起雞皮疙瘩,釋然的淚水旋即潸潸落下。

形同安迪在割讓童年玩伴後,叮囑小女孩要善待玩具們時的誠摯感言: “它們對我來說,意義深重。” 面對不復返的 “過去”,在雙方皆學會 “放下” 後,濃得化不開的正是 “傳承” 的美意芳馨。

此片的一開始,乃講述已屆念大學之齡的安迪,在踏上人生嶄新旅程的第一道熬心選擇題 —— “該如何處置那一箱童年玩物?” 選擇一,當垃圾扔掉,埋葬童年回憶;選擇二,置於閣樓上,塵封童年回憶;選擇三,攜同赴大學,延續童年回憶。

陰差陽錯之下,玩具們因誤以為安迪要把它們給丟棄,而感到震驚與悲傷;隨後靈機一動自行入箱,來到了看似充滿歡樂的陽光托兒所,滿心期待著與多不勝數的孩童耍樂,也無奈想說沒了專屬主人自然就不會再遭遺棄,殊不知卻遇 “熊” 不淑,歷經空前磨難 ⋯⋯

而最終伍迪若有所思,並急中生智引領安迪作出第四項選擇 —— 轉贈予同樣視玩具如寶的小女孩波妮( Bonnie ),成就了全片最動人的劇情扭轉巧思;其中兩代主人在前院的融樂畫面,更是暖和人心,尤當安迪逐一介紹玩伴們之時,褪色的回憶網瞬間爬滿了繽紛的生命軌跡。

故事已走到標榜 “終極篇” 的第三集,除了一眾 “老朋友” 來到了新地方,亦有 “新朋友” 壯大陣容;而如果說前半段的歡愉喧鬧新景象乃款待新朋友,那後半部 “大逃亡” 的重頭戲碼,則無疑是老朋友 “革命情誼” 的升華驗證了。至於掀開序幕的一場西部大戰,更是弘揚著玩具們在主人的奇想世界裏,盡忠 “配合演出” 的使命感。

片中註入的黑暗元素,則是借玩物折射於人物世界的淡漠意像;比如粉紅抱抱熊( Lots-O'-Huggin' Bear )被主人丟失後迅速被取代,旋即變得疾惡如仇並 “攫奪” 巨嬰( Big Baby )和小醜( Chuckles )的快樂、價廉傘兵部隊指揮官( Sarge )自嘲總是最先被遺棄、奢華芭比娃娃( Barbie )所面對的態換命運、本集亮點角色 —— “芭比男友” 肯( Ken )被標簽為 “女性玩具” 等玩味情節,都極盡嘲諷人性衰敗之能事。

皮克斯( Pixar )出品之所以掛信心保證,全憑其制作總動員所堅守的 “赤心信念”,以及歷年 “班底如一” 狀態所建立的契合度。除了 “招牌式” 暗藏具含意也逗趣的 “彩蛋” 一籮筐,對於新橋段的細節講究可謂一絲不茍;像是巴斯光年( Buzz Lightyear )搖身一變成了 “拉丁情聖” 那引人發噱的看點,實乃情商真人秀節目《 Dancing with the Stars 》的編舞高手作示範指導,以確保達至 “擬人化” 的質感,而相信看過此段表演的人,無不屈指贊嘆。

人會長大,時代會變革;網絡世代的迅速成型,或多或少扭曲了傳統的面貌。面子書上的玩意兒,確實搭起了聯誼的橋梁,然 “實物” 的五味記憶是否更值得細嚼?我們給予玩具一個生命,玩具則還予我們一個童年,每一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視如珍寶的私藏品,而它們之所以有生命,乃因我們的回憶在呼吸。



【 刊於:4-7-2010 | 星洲日報 | 快樂星期天 | 眾聲喧嘩 】
SUBSCRIBE | 訂閱此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