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忙!忙什么?忙“改革(失败)号杂志”的后制;忙陪Kikie玩,让“她”适应环境及家中人;当然,也没忘了忙看电影,除了全情“in the mood of FRENCH FILM FESTIVAL 2008 @ GSC ” ,也看了“在30岁‘姐姐杀手’Ashton Kutcher面前,36岁Cameron Diaz迅速色衰”的《What Happens in Vegas...》。
结果,忙到天昏地暗,把自己搞到昏着睡昏着醒,但因为有电影“串场”,尚可硬撑“充实”。
以下是这8部片子的简介及个人简短的观后感,排序绝对“分先后”,但纯粹依照个人的钟爱程度。(备注:文中不断提及的“凯撒奖”(César Awards),是法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权威度形同好莱坞的奥斯卡般。)
《Ne Le Dis à Personne》(Tell No One)是一部以惊悚及悬疑元素包装的爱情片,改编自犹太裔美国作家Harlan Coben的同名著作。我特别喜欢电影引用的英文经典歌曲及配乐,尤其英年早逝Jeff Buckley翻唱的经典作品《Lilac Wine》,及已故骚灵传奇巨星Otis Redding的《For Your Precious Love》。
剧情叙述儿科医生Alex与爱妻Margot在定情纪念日的老地方约会时,后者惨遭残杀;但在8年后,Alex竟收到一封令他十分震惊的神秘电子邮件,附件视频的女人录像,正是他的亡妻对着镜头说:“对不起……”。与此同时,当警方在湖底挖出了两具尸体,Alex竟成了杀妻通缉疑犯;而且 ,更叫Alex匪夷所思的是,他同时被另一伙狂人追踪,原来他们也想找出Margot ,这也让他更为坚信爱妻尚在人间……
片末,血浓于水的无私牺牲,对照苦涩而甜蜜的结局,是一辈子的缺口。
男主角François Cluzet的演出尤其精彩,也让他实至名归的荣膺2007年“凯撒影帝”(César Awards,Meilleur acteur);女主角Margot则由“康城影后”Marie-Josée Croze饰演,在有限的出境率里演出关键性人物,并“所幸”工作人员把她裸泳的“致命诱惑”给“人工化粗糙式”遮掉,才未至模糊其惶恐演出的内敛张力;而片中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演员,大概就是演出女同志的《The English Patient》女主角Kristin Scott Thomas了。
《Sur mes lèvres》(Read my Lips)是一部2001年的佳作,由曾凭《De battre mon cœur s'est arrêté(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 / 我心遗忘的节奏)获凯撒奖“最佳导演”的Jacques Audiard执导。而此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演出听障女主角的Emmanuelle Devos于2002年的凯撒影后竞逐(César Awards,Meilleure actrice)上,爆冷击败了大热门《Amélie》的Audrey Tautou。
当然,说是“爆冷”,并非其演出不及,而是普遍群众的貌相障碍。老友说她(Emmanuelle Devos)相貌很怪,网民甚至直批她长得很丑;而事实上,她在片中演出的是性情封闭乃至压抑的尽职秘书,再加上没有男人给予“满足”,脸上的光彩自然不能太盛放,像她这种平庸的脸庞,反而更教人信服。更何况,数场意识大胆的自慰裸露异行,活脱就演出了单身女子的写实面。
因此,当听觉障碍乃至生理陷困的她,遇上血氣方剛并有犯罪前科的男人(Paul / Vincent Cassel饰演),犹如天雷勾动地火,纵使风牛马不相及,却撞击出相辅相成的狂烈爱火,闯入人性的欲望禁区。她滥用唇语技能,心甘情愿的助他犯案,乃至顺从式的恣意妄为;再对照终场的辅导官“疑是策划性杀妻”一幕,有些小疑惑……
无论如何,我想,当爱过了火位,就是毁灭。
第一眼看《Qui m'aime me suive》(If You Love Me Follow Me)的海报,就已经把它摆在“放掉不看”或“最后才看”的行列。无论如何,法国喜剧小品一向有其独特的趣味,所以周四把繁忙的工作摆边去,打算去笑一轮再回公司继续忙。结果,竟是惆怅而归。
35岁的Max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医生,但那只是他活在父望下的人生,他热爱音乐,梦想组团出辑开唱。当他一次在酒吧借酒浇愁,听到了一把迷人的驻唱女子嗓音,瞬间唤醒了他内心迫于现实考量,而自行囚埋的音乐狂热,甚至一意孤行丢下医职,召集昔日Band友,并邀请了那驻唱女子Chine加入阵容。
逐梦的道路崎岖难行,但他始终坚信不移,可惜却无法获得任职律师的爱妻Anna于予谅解,乃至后者处心积虑搞破坏,并因听不懂爱人的音乐创作而惶恐狂哭,这些都点出了志向分歧的潜在伤害。至于病榻上老父的负气一击,几乎扭曲了望子成龙的把尺,以世俗的私心否定了爱儿的孝心。
纵使情感的包容不尽所愿,但梦想终究还是得以实现。只是,梦想的光芒绽放了,缘起也缘灭,天意造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无情撞击,夺走了重生的灵魂。
人因梦想而伟大,爱他?那就跟随他吧!别徒留彼此的遗憾。
由于早前已贴博分享《Paris, je t'aime》(Paris,I Love You),故此博不作重复。若有兴趣阅读,请点击>>>>> Paris, je t'aime · 巴黎,我爱你。
《Je ne suis pas là pour être aimé》(I’m Not Here to Be Loved)是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担纲演出的则是年逾60岁的Patrick Chesnais,但影片所引入的风情万种探戈乐,恰恰的融合了情感回春的氛围。
片中,50岁的Jean-Claude生活索然无味,在自立的公证所上班,长期的职务是没收财产并赶走因经济拮据无法还债的住户。虽然环境迫使他把无情写在脸上,但在他孤寂的心坎角落,终究未至迟暮。而当他从办公室窗口眺望正对方的探戈学院,看到一众中年人正融洽的舞动着,再加上健康敲警钟,无形的挑起了内心那微妙的生命律动,于是他决定参与当中。
在那里,他引起了一名逾40岁但保养有方的待嫁女人Françoise的注意,原来他们是幼时的邻居。共舞一支后,相逢恨晚的感觉迅速凝聚,但当男方惊悉女方有婚约在身,却感觉受骗而选择断交,完全把女方欲求好的动作拒之门外……
最终,彼此的情感枷锁获得解开,纵使是“错的时候”,但最重要是“遇见对的人”,也至少没有让恰身的缘分错身而过。
此片还有另一条更为动人的支线,那就是Jean-Claude与年迈老父的戏码,从沉默应对唠叨到孝心不胜负荷导致EQ崩溃,再到老父离逝后的密橱遗爱,足以教人鼻头一酸。
《Mensonges et trahisons et plus si affinités...》(The Story of My Life)的Édouard Baer是一名“枪手作家”,专门替名人代笔撰写传记,却在一次无奈接下狂妄的法国足球队队长代撰工作时,重遇求学时期的梦中情人,而陷入迷惘,并搞砸了感情生活,甚至面临事业挫败。当然,正所谓“绝处逢生”,他最终还是倦鸟知归,拿出勇气承担为人夫及为人父的责任,并完成了生平第一本个人著作。
《Ma vie en l'air》(Love is in the Air)则叙述一名男子Yann Kerbec(Vincent Elbaz饰演,曾于1998年获凯撒奖封“明日之星”)在一家航空公司担任教官,负责在模拟飞行中评估飞行员在极端情况下的能力,但极为讽刺的是,他却因为惧怕搭飞机而屡屡错失良缘。当然,最终他还是为了真爱而成功克服这阴影。
说实在的,我之所以想看《Ma vie en l'air》,完全是冲着新科影后Marion Cotillard的面子。不过我在想,大概是她在《La Vie En Rose》的表现太精湛,乃至深刻烙印在我对她的记忆层面上,再加上完场前的比基尼诱惑,而让我主观性的把她在此片的演出归类“花瓶”。无论如何,我超级期待她伙拍Johnny Depp的《Public Enemies》及重量级歌舞片《Nine》,但要等到2009年。
更重要的是,博至此刻,有点无力,所以偷步带过-P。
《À bout de souffle》(Breathless)是60年代的经典作品,而此片的导演Jean-Luc Godard更凭此片被喻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先锋。话说,他当时就是捧着这部作品,谩骂一众知名导演“不懂拍电影”!结果,此片果然让他摘下了当年柏林影展的银熊奖。
说实在的,柏林影展一向“口味独特”,你看蔡明亮在那儿多受落就知道! 扯到这里,我就只是想说,能够扬威柏林影展的,大概可归类“艺术片”,而依据我个人的观影口味,这类影片通常只会“烦”到我。就像这套《À bout de souffle》,若然不知道它是“实验年代”的所谓“另类拍摄手法”,我还真的就只能把它当作艺术片来看,纯欣赏那个黑白年代的复古时尚魅力。
此“惊世之作”有人译作《筋疲力尽》,也有另一译名为《断了气》,似乎都很符合我当时看完电影后的姿态。剧情?点这里看吧!我几乎连番回想都组织不到,甚至搜网间看着看着也会无端端烦起来。
无论如何,能够在马来西亚的大银幕看到60年代的经典作品,还是有其珍贵之处,理应珍视。期待明年的法国电影节,能够带来更多的惊喜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