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動物:因愛而生,為愛求全。




烏托邦是一個理想國度。環顧當今宇宙,烏托邦的想像堪稱是一個奢侈的幻夢,而當林林種種的反烏托邦言論此起彼落,更是警示著世態的傾斜。現實總歸是現實,有人享受甜果就有人遭受苦難,上流人擁有足夠的資本去揮霍生命,逆流者也只能知足常樂。

在《 THE LOBSTER 》的未來反烏托邦社會中,兩派對立。一方宣告單身有罪,一方意圖杜絕愛情;兩方的立場,都是世俗極端主義的投影,也是人類欲望本能的縮影。

要面包或愛情,從來都是個人的選擇,但好管閑事的人們就是喜歡主觀規範。熱愛單身的人就不可能只是單純喜歡獨處、那些沒有愛情會枯萎的人都是花痴、男的年紀大了沒女友一定是喜歡男的( 然後男男真愛了是罪加一等 ),女的年紀大了還不結婚就是性格有問題的老姑婆( 膚淺眼光容不下的非正妹更是萬箭穿心 )⋯⋯ 下刪千萬個自以為是的觀點,隨你繼續斷言蜚語、自己對號入住。

身處這個人人愛當判官的偽正義年代,就連辯解都是在浪費生命。

電影是早在去年的獎季期間就看了( 但在美國的映期讓它成了今屆奧斯卡原著劇本一獎的亮點 ),每每想起它而又想要寫些影話的時候,都會先問自己一句:我要變成什麼動物?是想說可以配合電影的軸心起個頭,但卻總是沒有答案。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是愛情動物,需要一直談戀愛;一旦缺了愛,就像是末日降臨。開場槍斃驢子一幕是全片基調的架構建立,它可以被看作是對荒謬體制的不滿宣泄,也可能是女子報復選擇單身的舊愛。

片中的豪華酒店實為華麗囚牢,這裡住著一群單身男女,他們必須在 45 天內找到伴侶,否則將變身成為自選的動物,被流放進大森林。而在林間另一端,則見姿態背道而馳的單身男女穿梭其中,在冷血主子的禁愛政策下,他們一旦進行任何親密行為即遭殘忍對付。

失戀男選擇變龍蝦,說是因為喜歡海,也因著龍蝦壽命夠長、性能力不衰,且體內流著貴族般的藍血。而根據實據,龍蝦是至死不渝的專情物種,這是否才是男主角看待愛情的原生面貌?

他周旋於單身動物園的對立兩處,先是配合演出為求存,反映出現實伴侶間求全的假面;後是因相憐而遇見真愛。他們為愛私奔,他願當她的眼,更願為她而盲。

愛,是人的本能。在欲望面前,愛可以讓無私的心發光,卻也會因人的自私而轉暗。愛,禁得起考驗嗎?這是終場一幕提出的反思。黑幕背後充滿遐想的海浪聲,可以是男主角變成龍蝦在海裡暢游,也可能是雙雙失明的有情人在耳聽海浪聲,開放式的設想讓觀者的戀愛態度無所遁行。

現實中,要是遇見了愛,就該狠狠去愛。落單不可憐,失戀沒有罪,獨身也可以喊萬歲。
SUBSCRIBE | 訂閱此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