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挽歌。




俘虜眾評家的《 THE SOCIAL NETWORK 》,被譽為 “一代佳作”,這一代正是 “我們的年代”,即是 “網絡時代”;而片中勾勒眾精英寫實面相的面子書( Facebook ),則是顛覆了這一個時代的產物。影片的劇情虛實交織,紀實部分的 “創業傳奇” 乃支撐群眾關註力的 “物喻” 框架,軸意則是審視一個天才的內心,再作對其膜拜之網民的投影。

天才創造了社交新帝國,建立了一個人人可以是明星的 “雜交” 俱樂部,讓人們在虛擬的世界中奢得慰藉,尋求集體聯誼。只是,為我們搭起這座通天塔的他,卻是一個在社交圈交白卷的書呆子,無論愛情或友情,他都一敗塗地;惟他的天才造物,還是成功讓一眾 “社交低能者”,成了在線友誼小姐 / 先生,下了線恐怕和天才無異,回到虛空依舊的現實世界,人人 “unlike”。

和天才談戀愛有多累?他的女朋友嚷:“就像跟跑步機約會!”

19 歲的天才主人公 Mark Zuckerberg( Jesse Eisenberg 飾 )語速快捷而自負,腦筋靈活而偏執;恃才放曠的他不甘被甩,貼文唱衰舊愛,進而遷怒女生,利用黑客手段入侵校園網絡,盜取女同學的資料,開辟 Facemash 網站轉發眾男同學作評比,除了導致哈佛大學的伺服器陷入癱瘓,亦惹惱眾女,更遭院方懲戒,然他卻一派不以為意,自固己道。

而這,就是面子書的前身,顯示 “才智” 與 “人品” 不一定成正比,每一個偉大造物的歷程,都有其邪惡的衰敗暗面。

除了第 N 度演活 “怪胎” 角色而終擁生涯代表作的 Jesse Eisenberg,片中表現同樣出彩的一眾男配角們,皆可劃分極端兩派。Mark Zuckerberg 和搞垮唱片業的 Napster 創辦人 Sean Parker( Justin Timberlake 飾 )是把妄舉合理化的 “主動出擊派”;而遭同室好友( 前者 )背叛的 Eduardo Saverin( Andrew Garfield 飾 ),以及遭合作夥伴( 前者 )盜用構思的賽艇雙胞胎( Armie Hammer 分飾 ),則是在善意被攫奪後終惡性大發的 “被動還擊派”。

反正無論隸屬哪個派別,只有 “強者致勝”;原創者固然可敬,但最終極可能是 “優化原創” 的智者反客為主。

影片的節奏明快,支線剪輯亦隨之頻密切換,單是消化主人公仿似急口令般的撂話,及流暢度超群的倒敘閃回呈現,已是一大快感,對於雙重訴訟的來龍去脈明了與否,也顯得不甚重要;畢竟擅於借助揉動毛管心緒的配樂,大玩內蘊張力的導演 David Fincher,不是在拍一部 “面子書電影”,而是為當代的社交網絡譜一曲 “人性挽歌”。

面子書上掛件繁多,讓人流連忘返、徹夜勾纏,然片中的編程戲碼不算多,乃因劇情的骨幹精髓本就旨在著重於創作代碼的人,而非難作 “劇力加持” 的硬科技。但無論如何,全片居功至偉的編劇 Aaron Sorkin 還是呼應了主人公屢屢 “為愛發奮” 的蠻行,特別著墨 “感情態況” 這一欄的置入原由,精準點出一般人在 “覓友” 時的 “原始欲望”。

主人公為自己的社交障礙找到了出口,也催生了人們的新生活程式,然而虛擬世界的泡沫性演化,終究難以預測。就好比一個瞎造的 “315 關站” 謠言,即能引爆一場 “災難式” 恐慌,說明了很多人 “病得不輕”;而戒不掉的 “面書癮”,究竟是讓彼此間更親近,抑或更疏遠?還視乎當事人對其仰賴的程度。惟凡是物極必反,若善用得宜固然是便利,否則就只是在制造網絡垃圾,無害卻也無謂。

終場一幕,已名成利就的 “雙失青年”( 失戀 + 斷交 )Mark Zuckerberg 試圖向舊愛示出善意,而發出 “加友” 訊息;靜候回復的翻新頁面動作,讓每一個觸碰鼠標的按鍵聲,皆劃破了冷寂的氛圍,也讓曾經想賞他一巴掌的人,瞬間產生了欲獻上擁抱的憐意。

從電腦屏幕折射的世俗生態,眼看心荒涼;是真相或歪理任你辯解,惟僵持於灰色地帶的人性弊病終究難作定解。



【 刊於:23-1-2011 | 星洲日報 | 快樂星期天 | 眾聲喧嘩 】

SUBSCRIBE | 訂閱此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