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芥人命的哀歌。




就片種而論,恐怖與驚悚之別,在於前者通常攪混膻色腥煮一鍋,扯鬼嚇人;後者則倚靠劇情的張力噬嚙感官,以人唬人,起著省腦深思效用。雖說 “懸而待解” 是挑動驚悚神經的慣用招數,然觀眾驚多終會學精,一旦驚而不喜自然撂下 “故弄玄虛” 的批判;而近期就有兩部 “簡而言之” 的低成本制作,奉上了 “小而美” 的創意,90 分鐘上下的心驚肉跳時限,不多不少剛剛好。

同屬在密閉空間作煽動人心原始恐懼之作,《 BURIED 》可謂比 “六人一魔” 的《 Devil 》更簡約;全片只有:一個場景、一名演員、一副棺材、一支手機、一個打火機和一把小刀,再加上略嫌畫蛇添足惟視作商業考量亦無可厚非的一條蛇,即可巧妙引入互聯網的 “病毒式” 傳播歪勢、官方部門 “機械式” 作業的盲點、戰爭 “魔化人性” 的後遺癥等,投影向一面生態照妖鏡。

故事背景設於 2006 年的伊戰時期,一名美國卡車司機保羅( Ryan Reynolds 飾 )受雇前往伊拉克戰區工作,卻在某日突遭襲擊而陷入昏迷。他醒來之後,驚覺自己被困在棺材裏,並被連人帶棺深埋於 17 萬平方哩寬廣的沙漠底下;縱使其身邊計謀性的放置了外聯呼救工具,然身處電力及氧氣皆有限的絕地,他無奈求生不得,欲求死卻膽顫 ⋯⋯

正所謂禍不單行,先有冷血雇主投井下石,設局解雇扣保費,在利益當前急凍淡薄人情;另一邊廂,綁匪更以殘殺其同僚及要挾其家人安危作警告,勒令他自錄及傳送求救視頻,嘩眾叫囂的意圖明顯。遺憾的是,官方的救援行動似有坐以待斃之嫌,更不悅保羅傳出的視頻迅速吸引了萬人點擊,美其名是避免造成民眾惶恐,實為面子掛不住。

你說究竟是 “恐怖份子” 最可怕,還是間接把人逼成恐怖份子的 “好戰份子” 最可惡?涉案的伊拉克人致電勒索巨款,保羅連聲嚷無辜試圖討饒,卻只聞電話那頭嗆言戰亂時代冤靈何其多,顯見被逼急的人性扭轉暗湧無限。

看這類 “設計痕跡” 顯著的影片,最忌挑剔其 “邏輯性”,否則與影片旨在 “讓觀眾身臨其境” 的劇情軸心接不了軌,那由始至終的 “窒息感” 就將化成觀影嗜睡者的 “喘息聲” 了。我始終堅持,在進場觀賞影片前,最起碼也得先略解劇情,否則就會發生類似我早前觀賞此片時,被後頭友族同胞聲聲: “Sini lagi ke?”( 指棺材 ),這等搞不清狀況的攪擾了。

此片乃 “創意獨角戲”,然而 “電話聲演” 陣容當中就含載了一項有趣的 “傳承”;話說在片中飾演保羅愛妻的 Samantha Mathis ,就曾在 90 年代電視電影《 83 Hours 'Til Dawn 》中演出被綁架並入箱活埋的戲碼,是經意撮合也好或無獨有偶也罷,反正這小小的噱頭亦符合影片從一開始上字幕即震懾目光的創意搞作精神。

而終場一幕保羅肖想重見天日的反高潮戲碼,可說是幽了一般片子堅持 “既定性美好結局” 的商業考量一默;隨後掘出另一棺救出另一人的 “誤點” 逆轉戲碼,亦顛覆了 “主角保命” 的商業規格。但針對聯邦調查局輔導員口中 “Mark White” 這名同遭一遇的受害者,他究竟是何時獲救,或根本就沒有此號人物,實乃官方試圖淡化草菅人命指控的 “虛擬人物”,仍存在著一定的可辯性。而如果說 Mark White 確實存在於前段作安撫、後段才獲救,那也只能慨嘆於命運的捉弄;反之,則是一厥草芥人命者的哀歌。

這一厥哀歌,亦為戰俘挽歌;而所謂 “戰俘”,亦可從烈士軀體投影向庶民的微弱處境,同樣莫可奈何。影片的劇情簡單,惟軸心含折射意象;聰明的導演借由壓榨而封死的空間,把脆弱的生命置於絕境,試圖凝聚觀眾的怯意,營造性命陷於被動的窒息局面。而這樣於人希望( 給予手機對外呼救 )又讓人絕望( 卻得面對手機電源計時耗盡 )的沖突盲區,活脫就是人權 “傀儡化” 的生態;呼應影片討伐戰爭扼殺人命的意圖。

生命如此脆弱,我們更應該珍惜每一刻伸手見五指的覺醒;“活” 在遼闊之地,“埋” 藏狹隘之心吧。



【 刊於:28-11-2010 | 星洲日報 | 快樂星期天 | 眾聲喧嘩 】

SUBSCRIBE | 訂閱此部落格